听写本-教育学答案
教育理论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实践
2、有意识地;直接
3、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
4、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5、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主导
7、受教育者
8、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措施)
9、教育内容
10、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
11、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2、永恒性
13、阶级性
14、历史性
15、相对独立性
16、继承性
17、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
18、隐性功能
19、生物起源说
20、生物
21、神话起源说
22、心理
23、社会性
24、原始社会
25、教育要素、教育内容、教育工具
26、原始
27、奴隶、封建
28、夏;奴隶
29、礼乐;射御;奴隶
30、春秋战国
31、孟子;荀子
32、墨子
3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4、等级性
35、;国学和乡学;阶级性
36、刹帝利;吠舍;等级性
37、埃及;文士学校
38、斯巴达;军事
39、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
40、神学、七艺
41、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42、阶级性
43、等级性
44、刻板性
45、分离;古代
46、埃拉斯莫斯
47、保罗.朗格朗
48、民主化
49、教育社会现象;教育认识现象
50、教育问题
51、有教无类
52、孔子
5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4、《学记》
55、教学相长
5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57、长善救失
58、《学记》
59、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讽刺、定义、助产
60、《理想国》
61、柏拉图
62、亚里士多德
63、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64、培根
65、;《大教学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概括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泛智教育。
6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6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经验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教育无目的论”: 教学论:“从做中学”。提出了新的教育的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68、《爱弥儿》、自然主义
69、梅伊曼、拉伊
70、《教育学》
71、《新教育大纲》
72、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
73、发现学习;结构主义
74、《教学与发展》;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75、瓦根舍因
76、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77、陶行知、蔡元培
第二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促进
2.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
4.促进
【教育与生产力】
1.规模和速度、培养规格、教育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2.舒尔茨;教育先行
3.经济;促进
4.动力
【教育与科学技术】
1.动力
2.体制化
【教育与文化】
1.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双重
3.传递、保存
4.更新、创造
5.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6.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7.校风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
2.相对独立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生理发展、心理发展
2.;外铄论
3.弗洛伊德
4.威尔逊
5.格赛尔
6.白板
7.华生
【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遗传
3.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4.霍尔
5.多种
6.主导
7.加速
8.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9.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阶段性
2.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1.小学
2.少年期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述】
1.总体
2.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4.教育方针
5.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价值取向
2.社会本位论
3.社会本位论
4.个人本位论
【我国的教育目的】
1.国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劳动者
3.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6.德育
7.创造
8.德育
9.体育
10.“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
2.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
3.教育理念
4.非制度化
5.精英;普及化阶段
【学制的产生与发展】
1.欧洲
2.双轨
3.单轨
4.“Y”型学制
5.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6.壬子癸丑
7.壬戌
8.育人;改革创新
【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
2.九年制;强制性、普及性、公共性、免费性
3.德
【终身教育】
1.保罗.朗格朗
2.《学会生存》
3.终身性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
【学生】
1.可塑性;向师性
2.《儿童权利公约》
3.《
4.人身权
5.受教育权
6.人身自由权
7.人格尊严权
8.隐私权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1.法
2.南洋公学
【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
3.专业
4.多样化
5.示范性
6.朋友
7.促进者
8.复杂性
9.创造性
10.广延性;连续性
11.个体性;群体性
12.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
13.经济地位
【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形象】
1.忠诚;热爱;团结协作;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
3.能力素养
4.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
5.个体的专业发展
6.合作性教师专业发展
7.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8.研究能力
9.学生;生存
【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
2.平等;道德
3.教学相长
4.民主型
5.对学生的态度
6.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第七章 课程
【课程概述】
1.斯宾塞
2.活动课程
3.必修
4.单一;综合、综合和分科并行、分科
5.地方、教师
6.拓展型课程
7.计划性;隐形
8.社会中心课程论
【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
2.知识;评价
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2.课程计划
3.课程设置
4.基础性
5.课程标准
6.教材
【课程设计与实施】
1.课程结构
2.纵向组织
3.直线型
4.目标;过程
5.目标;评价
6.斯腾豪斯
7.迁移性
8.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
9.学生学业的评价
10.泰勒
11.“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12.国家、地方、学校
13.“全员参与”
【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
2.隐性课程资源
第八章 教学
【教学概述】
1.教学
2.教学
3.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4.备课;上课
5.集体备课
6.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方法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期(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7.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8.课外辅导
9.平时考查;纸笔
【教学过程】
1.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2.教学过程
3.《中庸》
4.认识
5.间接;直接
6.掌握知识;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
7.“教学具有教育性”
8.教师;学生
9.领会知识
【教学原则与方法】
1.教学原则
2.教学规律;教学规律
3.直观性
4.启发性
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6.因材施教
7.理论联系实际
8.巩固性
9.教学方法
10.启发式;启发式、注入式
11.谈话法
12.讲述;讲解;讲读
13.谈话法
14.讨论法
15.读书指导法
16.演示法
17.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18.练习法
19.实验法
20.实习作业法
21.发现法
22.情景教学法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
2.个别教学制
3.班级授课制
4.复式教学
5.外部分组;内部分组
6.设计教学法
7.道尔顿制
8.导生制
9.小班研究
10.人际关系
【教学评价】
1.教学组织形式
2.相对评价
3.绝对评价
4.自身评价
5.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6.外部评价
【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
2.范例
3.“个”; “类型”、“类”;
4.“情境性教学”; 创设情景;协作学习
5.掌握学习模式
6.奥苏贝尔
7.洛扎诺夫
第九章 德育
【德育概述】
1.广义的德育;社区
2.社会;享用
3.德育目标
4.理想教育
5.择业指导
6.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
2.规范
3.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4.道德认识;道德评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5.多种
6.活动与交往
【德育原则】
1.德育过程规律
2.导向性
3.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个性
6.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
7.长善救失原则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德育方法】
1.德育方法
2.说服法
3.讲道理
4.榜样法
5.潜移默化
6.品德评价法
7.品德修养指导法
8.陶冶法
【德育途径】
1.德育途径
2.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
3.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
【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
2.道德情感
3.社会模仿模式
4.价值澄清模式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的概念】
1.班主任
2.个性;通过个性影响力影响学生
3.通过个性影响力影响学生
4.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5.明确的共同目标;组织结构
6.设计和优化班级环境
7.主题班会;
8.自主性
【班级管理概述】
1.班级
2.主要;基本;重要
3.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班级管理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良好班集体的培养】
1.班集体
2.松散群体;合作群体
3.远期
4.
第十一章 教育途径及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途径与课外活动】
1.教学;综合实践活动
2.课外活动
3.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4.自愿选择性;自主性
5.学科活动
6.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10-20
【综合实践活动课】
1.研究性学习
2.劳动与技术教育
【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
1.家庭教育
2.针对性
3.学校;建立通讯联系、举办家长学校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1.文献检索
2.个案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4.调查研究法
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 素质教育
【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1.让学生主动发展
2.社会素质;
3.学生的基本素质
4.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性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全体性
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背景与理念】
1.课程改革
2.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
3.学生观、教学观
4.创建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
第三章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结构、内容】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知识;评价
3.经济;综合性
4.课程标准
【课程实施的改革】
1.促进者
2.职业观;价值观;责任观
3.过程
4.合作、探究
【课程评价、管理的改革】
1.激励性
2.综合化;多元化
第三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及教学实践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教师职业道德】
1.师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
2.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3.慎独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理想、信念
2.躬身实践;慎独;慎独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原则、范畴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及范畴】
1.教书育人;人道主义
2.教师幸福、教师人格
3.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每个学生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廉洁从教
2.2008;关爱学生;终身学习;
3.爱国守法
4.本质;忠诚
5.关爱学生
6.育人
7.条件性;本体性知识
8.为人师表
9.终身学习
【课堂教学评价】
1.教学功能
2.发展性原则
【学生学业评价技能】
1.评定等级
2.日常检查
【学生学业评价技能】
1.课中反思
2.交流探讨;行动研究
3.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