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大声 | 善待社工,是社工发展的第一策略
南方都市报 2017年02月22日 作者:陈永杰(高校教师)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广东社工界的一个新闻相当引人注目:省民政厅推出的“双百计划”共招聘940名社工,3月底截止报名,现已吸引逾6500人投来简历。此新闻引起多方关注,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它让不少行家跌了眼镜:原来专业社工并不难招呀。
在广东的社会服务项目之中,经常会看到这样难题:服务购买方,在合同中对项目社工的资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要“专业对口”、“持证上岗”,还要“初级”、“中级”各占几人等等,但社工机构派来的人不达标却是常事,原因据说是“招不到专业社工”。在很多大城市的社工站里,有专业背景的社工也就一半左右;到了二线城市,这个比例可能仅两三成,最极端的情况是连一个持证社工也没有。不仅如此,社工的流失率还很高,多个城市的年流失率都逾两成。专业比例低还要一年换几批人,在这样的人力配置下,购买方再推出各种指标体系或者大谈服务规范,其实作用能有多大?
要问的是,劳动力市场上,果真没有社工专业的毕业生供应?笔者粗略统计过,即使不算省外赴粤的社工群体,2016年本省社工专业毕业的本科生(2012年入学)加专科生(2013年入学)超过2500人,今年逼近三千人。2016年,珠三角各市购买社会服务的总投入,较2015年增长不超过一成,即使流失率达两成,空缺不过千余人。两三千人竞争千余岗位,如果招聘的条件公道,只会供过于求,而不应招不到人。
“招不到专业社工”,可能正是因为条件不够公道。在广州,不少一线社工的岗位,合同可能每年一签,月薪更仅3000元左右,这个数字不但比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起薪点要低,还不管物价如何上涨而经年不变,结果就是很多老牌社工系的毕业生入行率越来越低———社工不是义工,也得养家糊口,不能要求他们长期割价奉献。
那么“双百计划”的条件又有何不同呢?此项全称为“双百镇(街)社会工作服务五年计划”的计划,要在珠三角以外的粤东西北建设运营200个镇或街道的社工服务站,就待遇而言有两点值得一提:首先是年薪五万(税前),换算成月薪略高于广州,不仅如此,它还每年升5%;其次是计划一来就“五年”,岗位足够稳定,免去“每年一签”之忧。此外,笔者觉得还有计划之外的一个有利因素———回家。粤东西北城市,生活成本低于珠三角,很多来自这些城市的社工可趁机返乡就业,未来可能还省去婚嫁安家之忧。
“双百计划”开局之热闹,尤其是对诸如“招不到人”这种话语的反衬,值得行业中很多“持份者”深思:大家亏欠了社工些什么?例如,购买方把项目托付给机构,让其自定工资水平,连起薪点也可置之不理?物价年年涨,项目经费却分文不增,机构毫无涨薪空间等于逼有经验的人跳槽,购买方就完全没有责任?此外,当起薪点低到社工毕业生难以入行之际,各行业协会帮社工争取过集体议价了吗?问题的清单可以列很长,当中每一条都灼烤人心,归根结底问的都是:愿意善待社工吗?
当然,愿意善待社工,只是一个起步点,服务项目要成功,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很多因素的配合。例如“双百计划”就起码面对两个挑战:首先要避免行政化。“双百计划”更类似于岗位制而不是项目制,而广东过去实行社工岗位制的城市,曾经出现过地方用人单位指令社工去兼顾行政事务的情况:本来要下基层服务居民的社工,最后变成了待在办公室里做杂七杂八的事。其次,要确保服务本土化。不同的基层社区有不同的服务需要,这些需要应该由社工多走入基层,与居民建立关系、深入调研发现出来,而不是在驻点办公室里察言观色,把时间花在奉迎讨好之上。
在这些前车之鉴面前,要确保计划操作出来不走样,仍须各方顶住压力,砥砺前行。值得庆幸的是,“双百计划”起码在善待社工这个起步点上,做得比现时不少项目都要明显好一些。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只有善待社工,才能有稳定的服务;只有服务长期持续,才能出现专业化。因此,善待社工,是社工发展的第一策略。
【延伸阅读】
欢迎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