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的智慧,我们的生活,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向借文化
进入后台回复“晚安”,每日一句特别放送!
教育的核心,是让人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学会如何学习,通过学会如何学习,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进而自我觉察、自我认知,最终接纳真正的自己。而这一切,我们是无法通过灌输的方式传达的。
文|张释文
来源|21教育研究院
前言
在这个世界上,“教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学习”。一切的学习,都是自我学习。我们是没有办法“教育”一个人的,我们能够做的,只是陪伴他,共同学习。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不是“教育”,而是“训练”。
教育的核心,是让人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学会如何学习,通过学会如何学习,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进而自我觉察、自我认知,最终接纳真正的自己。而这一切,我们是无法通过灌输的方式传达的。
01
大家好,参加了一天半的活动之后,我觉得自己好像是来砸场子的,我必须要说一句,以下发言谨代表嘉宾本人意见,不代表主办方的任何意见。
刚才主持人说了,我没有在任何学校从教的经验,但是我有被教育的经验。我相信每个老师都对两种学生特别深刻,一种是你说一他就知道十了,还有一种你说十句话他只能听懂半句话,特别不幸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属于后面的这种人。
我上中学的时候,150分的试卷我曾经考过27分。我记得特别清楚,老师跟我说,你这个成绩,就是把答题卡扔在地上,踩两脚,也不止27分。
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学习,这个是我今天的命题作文,这个命题对我来说太大了,可能因为我过去做过计算机方面的工作,所以主办方觉得我讲这个话题比较合适。但是要谈论和未来相关的东西,真的很难。
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的大师,全世界他的信徒不可计数,在中国,德鲁克的信徒把自己称为“说德语”(德鲁克语言)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他在29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预测经济和股票走势的文章。当时的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他也充满了乐观的态度,所以他做了积极的预测。但之后四个月,股票断崖式下跌,紧接着就是持续三年的经济危机。
德鲁克晚年回忆说,他最庆幸的是那本期刊到今天没有人保留。那一次失败使德鲁克意识到,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甚至不是连续的,而是跳跃的,断裂的。经过这件事,他总结了一个教训,那就是:预测未来是不靠谱的。
既然未来无法预测,我们怎么应对呢?德鲁克的答案是一句话:观察身边正在发生的未来。
那么这一年多时间,我们身边正在发生怎样的未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人工智能。
确实是,今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其中的代表就是AlphaGo,在人类一直引以为傲的围棋领域,先后战胜了樊麾、战胜了李世石,战胜了柯洁,然后,又战胜了自己。
前段时间,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AlphaGo的新版本,AlphaGo Zero刷屏了。一个全新的算法,通过白板式的学习,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前提下,没看过一个棋谱,也没有一个人指点,从零开始,通过完全的自学,以100-0战胜了它的前辈,第一个版本的AlphaGo。在极具挑战的围棋领域,达到了超人的境地。
很多朋友认为这是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颠覆了人工智能、颠覆了围棋、也颠覆了人类对机器的认知。
而在我眼里,他真正颠覆的,是教育。
今天,我身为一个教育从业者,站在这里,面对着这么多的老师、校长,我要壮着胆子说一句,AlphaGo Zero的进化,再次验证了一件事,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教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学习”。我们是没有办法“教育”一个人的,我们能够做的,只是陪伴他,共同学习。
黑塞在《》这本书里,描述了离开时,二人的一段对话:说,智慧是无法被传授的,被传授的只有知识。你的语言再生动,表达再细致,也无法让别人得到你开悟那一刻的体验。这一切,都需要我自己去追寻、去体悟。
这句话我非常认同,而且我认为,不仅智慧无法被传授,就连知识也是无法被传授的,我们可以传授的,仅仅是信息而已,information,不是knowledge,而信息是否需要以我们现有的教育方式进行传授,我认为是值得去质疑的。
一定有人会质疑,教育如果不存在,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算什么呢?
我又要壮着胆子说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不是“教育”,而是“训练”。这是我们的教育,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的。
我们知道,今天这种分年级、分科式的教育,其实诞生的时间不过二百年,在二百年以前,教育还是聪明人和聪明人的对话,,甚至孔子,他们的教育方式,都是与学生对谈,那时候的教育,是一种“关系”,一个独立的个体与另一个独立个体之间的关系。
02
,1806年的耶拿战役,普鲁士遭遇惨败,他们总结教训,认为需要训练出更多更听话的军人,来组织更有序更服从的军队,于是在1809年推行了著名的洪堡教育改革,将17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进行了更加细致、严格的深入推广,并且普及到了大学阶段。
从此,普鲁士全境开始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把7岁以上的孩子,按年龄划分成不同年级、然后分学科进行教育,在这个屋子里学数学,去下一个屋子里学物理。也就是我们现在学校里都在实行的这种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的初衷,是为了训练更标准化、更服从的军人,以便组织更有序的军队。
到了125年前,这个模式传入到了美国,在福特、卡内基、摩根斯坦利、范德比尔等人的推动下,在全美国得到了普及,并最终发展到了全世界。
这种标准化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培养流水线上合格的工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福特、卡内基他们会如此热衷推行这种教育方式。教育的目的,就只是培养出熟练操作机器的手。所以亨利福特曾经抱怨说:“为什么每次我要一双手,他们却都要给我附带一个脑子?”。
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种把孩子按照年龄划分,分年级分学科的教学方式,让同样年龄的孩子坐在一起,无视他们的个体差异,让他们面向黑板被动的接受教育,依然是一种工业时代的思维,这种模式意味着,我们认为孩子们最重要的共同点,就仅仅是他们的“生产日期”。
我们的教育,依然停留在培养社会化大生产下的合格劳动力阶段。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是把人当作工具来训练、来评价。这是“训练”,不是“教育”。
而教育的核心,是让人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学会如何学习,通过学会如何学习,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进而自我觉察、自我认知,最终接纳真正的自己。而这一切,我们是无法通过灌输的方式传达的。
03
一切的学习,都是自我学习。怎么学,比学什么更加重要。就像达尔文说的: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我们教育最重要的是传递我们的经验,这也是人类得以繁衍、进化的重要基石。
但事实上,经验是非理性的,而且是非常私人的,我们只总结出的所谓经验,只是站在我们个人角度上,对过去事情的一种私人总结,他于事情的规律和结果,只能说是只相关不因果,一个人的宝贵的经验,往往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却是致命的毒药。
当然,我们有一些基于技术、技能的经验需要传授,但这种传授应该是克制的,是在孩子试错之后的,当我们迫不及待直接告诉学生时,意味着我们认为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而且是唯一的。
但是人类经验由于样本空间大小的限制,往往都收敛于局部最优而不自知,这一点已经在AlphaGo Zero的进化上得到了证实—人类的下棋数据将算法导向了局部最优,而实际更优或者最优的下法与人类的下法存在一些本质的不同,人类实际“误导”了AlphaGo。
并且,AlphaGo Zero放弃学习人类而使用完全随机的初始下法,训练过程也一直朝着收敛的方向进行,并没有出现难以收敛的现象。
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每个人,每个孩子,都是完整的,都是自带答案的。老师也好,学校也罢,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启发孩子,去提出更好的问题。然后,让他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每一个孩子都是完整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答案,有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无论年纪大小,三岁也是完整的三岁,而不是六岁的一半。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字叫粲然,她创办了一家非常知名的幼儿园,名字叫三五锄。有一次,她在幼儿园里,给孩子们上她们的“神怪课程”,讲到目连救母这个故事,在故事里,目连的母亲在地狱受苦,目连去地狱里救他,远远的,看到母亲眼睛耳朵鼻子都喷着火,目连克服障碍去救母亲,越走越近,看着母亲,眼睛耳朵鼻子都喷着火,然后老师就问孩子:妈妈怎么了?孩子们的回答是:妈妈生气了!
我们看,孩子们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然后,三五锄的老师没有立刻纠正孩子,而是顺势问,那妈妈生气了,我们说一句什么样的咒语,能够让妈妈开心呢?
我们大人都以为,孩子会回答妈妈我爱你啊,妈妈别生气啊,这类的。但是孩子们的答案完全不同,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妈妈,快上淘宝吧!
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带答案的,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眼睛,我们不应该急于让所谓的唯一真确的答案,去占领她的头脑。
尤其我们看到科技的发展,对人的评价,不再是你知道多少正确答案。就像硅谷里流行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不会再为你知道多少而买单,谷歌知道一切。当然,把这这句话里的谷歌改成百度也没问题,只是大家小心上当。
所以有人预测,到了2035年,5-7成的人类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也相信,未来,和运算、存储相关的事,都与人类无关了。
04
但这并不值得我们悲哀。我们之前把人当作机器、当作工具来训练、来评价,那只是一个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今天,终于有机器来做原本就应该由机器来做的事了,我们又何必为自己失去枷锁而愤愤不平。
2014年,Financial Times曾经进行过一次数据调查,调查显示,年度最紧俏的十大职业,有七种职业,在四年前都不存在。也就是说,此刻,我们坐在教室中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将面临的是从未存在过的职业需求。
如果我们的刚需是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那我们应该是让学生掌握的能力,是如何学习他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学习的本质,是学会如何学习。,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而这些, 都不是依靠单向的灌输和刷题能够训练出来的。作为老师我们能够做的,只是构建孩子学习的环境,让孩子通过学习成为他们自己。
举一个例子,我的中学是在省重点上的,当时电脑还是个很稀罕的物件。我们的电脑课特别隆重,隆重到什么程度?隆重到需要穿鞋套!有一次我问我的老师:为什么上电脑课要穿鞋套啊?老师很严肃的跟我说:因为电脑容易感染病毒。
如果老师不再认为自己是信息的垄断者,和我们一起学习的话,他可能就不会在多年以后成为我回忆里的一个笑话了。
那给大家看一下相反的例子,我们知道,2016年,在美国,奥巴马政府曾极力促进把电脑编程放进K-12的课程里,但是直到今天,即使像加州这种硅谷之乡,大部分的高中仍然不开设电脑编程课。因为真正的挑战是:你怎么让那些对电脑并不热爱的孩子,对枯燥的编程着迷?
Google 和麻省理工的媒体实验室,通过一个名叫Code的开源组织,进行青少年编程教育的新的尝试。code在奥克兰的一个社区附近搞了一个学习空间,让学生们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编程技术。
这里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老师,只有“教练”。最关键的是,这些“编程教练”并不懂得编程技术,他们都是对编程有兴趣的成年人,需要和学生们一起想办法通过编程做出东西来。
这些教练的共同点,Code.org概括为:热情、感召力、好奇心、学习能力。他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同时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求知欲。
我们看到,老师已经不再需要是信息的垄断者,也不需要扮演无所不知的那一个中心,老师需要做的,是陪伴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杨东平老师昨天讲到,成都的好奇学校也在开设编程课程,他们选择Python作为入门语言,因为python是一种最贴近自然语言的编程语言。
他们的校长池晓会带领孩子学习这门课程,而池晓本人是不懂编程技术的,但他对编程技术有很强的学习意愿和动力,愿意和学生一起,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编程。上周我和池晓聊了他们的编程课程,我相信,第一学年结束后,他们的水平就会超过初级程序员了。
埃尔特也一直在做课程,我也在思考,项目式教学,为什么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垄断,颠覆了传统的评价方式,还有别的么?
我自己反思的结果是,这种学习,给了学生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成就感,有真实的反馈。马克斯韦伯说,人说悬挂在意义之网上的一种生物。
有人会说,我们之前的学习也是有意义的啊,我们跟孩子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你以后就没出路了,在社会上难以生存。
这个不是意义,这个是恐吓。我们的教育,是以对生存的恐惧来维系的。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更多的将是基于意义,而不是基于生存,我们认为,这是人工智能对人类行为作出的第一个改变。
所以我们现在在做一个很大的测试——场景+情景+角色的学习。
我的好朋友安猪(多背一公斤的创始人)提出了一个概念:每个人都是由不同的角色来定义自己的,而每个角色背后都有其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是可以模块化,并通过敏捷开发的方式来学习的。他在网上开了一个虚拟学校,两周之前已经正式开学,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推荐大家关注。
埃尔特也做了一个很大胆的课程,叫作“世界重启”,或许把它归为游戏更合适。游戏内容是让我们所有上这个课程的孩子先接受一个背景:世界重启了,人类毁灭了,我们是这个世界仅存的一些人,我们接下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重建人类文明。
好奇学校的夏令营曾经做过这个主题的尝试,孩子们的反响非常好。
而埃尔特在做的“世界重启”,是一个全科的学习体系,是一种场景+情景+角色的学习模式。
举个例子,很多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很困难。你跟他说这儿有三个苹果,那儿有两个苹果,一共是几个苹果,五个苹果。然后你说3+2等几,等于6。
因为孩子无法理解苹果这个具象的东西和数字这个抽象的东西之间的关系。那我们的数学课是怎么上的?我先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没有数字,怎么样自己来开创一个我们自己数学的一个规则。
我们从怎么数数、为什么要有数字开始。如果现在我们就是世界毁灭之后的一波人,我家里有三头牛,怎么来表示呢?也许孩子们会画画,但是他们越来越发现这种方式是不方便的,他们开始考虑如何表达,有三个东西这样一个概念。
有孩子拿树枝来表示,有孩子发现用手指最方便。之后,我们会引导孩子明白人类文明中绝大部分都是十进制的,因为他们刚开始也是拿手指计数的。之后我们会想,有没有一种文明,不是十进制的呢,不是十进制,说明他们的数学更抽象,也就更高级。我们发现,古巴比伦人的数字,是六十进制的。那么我们再研究,六十进制对今天有没有影响......
我们完全按照数字的发展方式来跟孩子重新研究数学,包括重新推导我们自己的数学规律。
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实验,怎么学语言也同样如此。我认为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式就是创造一门语言。
托尔金也好JK罗琳也好,他们的著作里都有自己独创的语言,看起来是独创的,其实也符合语言的规律规律。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创造一门语言,然后再来带孩子掌握什么是学习一门语言的规律。
我们消解自己本身的老师角色,跟孩子一起在一个场景里共同成长。我不敢说我们尝试是成功的,我的数学课分别给六岁和九岁的孩子试讲过,从目前的反馈来看,首先在数学上孩子不会反感,孩子在数学的领悟上会有更多的脑洞大开的想法,我觉得这条路是值得继续走下去的。
如果让我们总结过去教育做的尝试,或者是规律的话,我非常喜欢黄晓丹老师的总结:
第一,就是真实生活的需求才是学习的驱动力;
第二,最自然而然的学习方法是试错;
第三,应该尊重直觉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等待直觉的浓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自己发展出理性的需求;
第四,跟随孩子的节奏,就他们此时此刻涌现出的需求,提供及时但不过分的帮助。
本文选自根据埃尔特教育联合创始人张释文先生11月5日在2017杭州名师名校长国际论坛大会发言速记整理,转载自公众号:21教育研究院。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点击题目即可跳转
台湾大学周志文教授:守候着我的“笨”女儿,直至她花开烂漫(全)
台湾大学周志文教授:路边看见100块钱,你会放到自己的兜里吗?
台湾大学周志文教授:我从长期“被凌辱”,慢慢走向自我救赎
台湾大学周志文教授:你怎么看待“苦练”?
父母放纵,就别怪孩子傲慢
民国大师钱穆告诉你如何读古诗(上)
民国大师钱穆告诉你如何读古诗(下)
普林斯顿大学余英时教授:我们怎样读中国书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不要与思想固化的人做朋友
别纠结,转变一下思路就好
什么是明智的策略?是多面手,还是一招制敌?
向借 | 向前人借智慧
长按二维码,关注向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