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纠葛划上休止符,英伟达失落,ARM奋起?

纠葛划上休止符,英伟达失落,ARM奋起?

“ARM公司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作为ARM的客户,我们将在未来几十年里继续支持他们。”当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说出这番话时,他是在针对2月8日英伟达和日本软银集团的联合声明发表评论:英伟达终止对ARM的收购业务。但人们或许会不由得想起,在收购消息刚刚披露时,黄仁勋在电话会上称之为他“一生仅有的机会”。

当这个机会消失,这笔半导体行业的世纪大收购以失败告终,半导体行业是否会受到更广泛的影响?相比较市值超6000亿美元的英伟达,预备独立冲击上市的ARM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决自己在营收模式、技术应用等多方面面临的发展困境?

直到今年1月底,英伟达仍在否认放弃收购ARM的消息,因为按照2020年9月初次提出收购计划时的设计,2022年3月才是收购的最后期限。显然,英伟达选择了更为体面的主动“放手”。

2020年9月13日,英伟达官方宣布以现金加股票方式,按照当时约合400亿美元(目前价值约660亿美元)的方式收购总部位于英国剑桥、母公司是日本软银的世界芯片设计巨头——ARM。当时,英伟达CEO黄仁勋、软银CEO孙正义、ARM 首席执行官 SIMON SEGARS分别对这笔交易发表了积极的看法,孙正义更是评价称:“对于 ARM 而言,NVIDIA 是完美的合作伙伴。”

然而,在随后的近18个月里,这笔在当事人看来是“天作之合”的交易几乎受到了全世界的反对。先是媒体不断释放担忧,紧接着,微软、谷歌、高通、苹果等依赖ARM芯片设计的科技巨头纷纷强烈反对英伟达的收购行为。自2021年起,英国、欧盟、美国等接连反对: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MARGRETHE VESTAGER表示:“假如英伟达收购ARM,可能会导致英伟达的竞争者很难获得ARM的IP授权,导致半导体市场的扭曲。”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竞争局总监HOLLY VEDOVA表示:“该收购将降低ARM的创新性,并且不公平地陷英伟达的竞争对手于不利。”2021年12月,FTC正式宣布通过行政诉讼阻止本次收购。

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负责人ANDREA COSCELLI表示:"我们担心英伟达控制ARM会给其竞争对手带来真正的问题,限制他们获得关键技术,并最终扼杀一些重要且不断增长的市场的创新。"

实际上,在这一博弈过程中,英伟达和ARM数次联合或单独向各机构提供可信文件和材料,试图让它们相信,英伟达收购ARM只是一次普通的商业行为,并且自己没有对行业的打击意愿。

因为,对于在GPU领域占据绝对有利地位的英伟达而言,倘若能够实现对ARM的收购,进而完成面向现代化产业需求的集成化系统开发,提高CPU+GPU的综合效能,英伟达将在理想状态下实现前所未有的业务突破。这实际上是因为,随着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虚拟现实等复合、复杂的大型行业发展,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强调CPU+GPU的系统性运行——GPU本身的架构适合加速计算和渲染,但完整的系统需要CPU提供启动支持,比如英伟达为自动驾驶提供的DRIVE系列,就是集合了CPU、GPU、操作系统、软件等多部分内容的完整工程系统。但英伟达在CPU上的积累并不能完全匹配它的扩张野心,收购成为了最快速的选择。

最终,软银CEO孙正义宣布ARM公司将赴美国上市,最有可能是在纳斯达克,并计划在2023年3月31日前完成IPO。这有望成为半导体领域最大IPO之一,ARM还会受到英伟达因交易失败支付的12.5亿美元“分手费”作为架构授权许可费。然而,在另一层面上,ARM的积极态度其实显示了,被收购对它而言或许好过独立运营。

尽管ARM联合创始人HERMANN HAUS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这对剑桥、英国和欧洲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这是最后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欧洲技术公司,现在却要卖给美国人了。”英伟达的主动放手,也很难说是ARM想要的“自由”。

但真正的困境来自ARM自身。ARM是一家半导体知识产权(IP)提供商——自上世纪90年代起,ARM创造性地将自己的商业模式,由生产芯片改为将IP授权给各个领域的厂商,让它们自己生产需要的芯片——也就是只设计。好处是,ARM由此成为世界级芯片架构服务商,全球95%以上的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都在使用ARM的架构,包括苹果M系列芯片。坏处则是,这导致ARM失去了在半导体行业大潮中的主动权,因为其产业定位导致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跨行业扩张。其收入模式也不允许,在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六个月内,ARM仅创造了14.6亿美元的营收。2020年,ARM仅获得了19.8亿美元的收入,过去五年几乎没有增长,因为其基础市场早已饱和。

因此,无论是否上市,ARM发展的一个长期问题是跨越传统领域的鸿沟。这就牵扯到IT行业历史最悠久的竞争问题之一:ARM架构与X86架构孰优孰劣——计算机行业的基础认识是,X86具备生态、兼容、扩展性强等优势,目前在全球CPU市场的份额约90%。但X86功耗高、专利壁垒等问题导致其在移动设备的应用上输给了ARM,而ARM借此偏安一隅,却又受限于指令集缺失等基础性能问题,无法在大型设备竞争中实现优势,至少目前还不行。

因此,业界对于这一问题并没有统一看法,即使是苹果M芯片的成功,实际上也只是证明了ARM芯片具有特定情况下的拓展能力。但在高速发展的数据中心等领域,X86依然一统天下。

幸运的是,随着模拟翻译等软件生态问题的解决,ARM的扩张实际是有希望的。在获得ARM授权后,英伟达已经成功推出基于ARM架构的数据中心CPU。此外,一个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RISC-V正在崛起——虽然它是ARM的竞争对手,但这显示行业活力正在放大。假如ARM希望有更多发展,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要好于被传统架构完全把持。

在出售交易被终止后,ARM任命RENE HAAS为新任CEO,而他说:“我不想贬低RISC-V,但在与RISC-V对阵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增长机会。”

假如这次大收购成功,芯片行业必然发生“地震”。但即使失败了,芯片行业的自主进步也不会停止。BERNSTEIN分析师STACY RASGON称:“英伟达不需要收购ARM。”而事实也相差不远,英伟达想要的是更快、更好,但绝非必要。

至此,“分手”背后,除了软银获得的补偿加上IPO后退出的潜在投资回报可能不够理想之外,一切都回到了原样。英伟达不会放弃通过并购扩大自己当前的行业优势,而ARM若能如愿上市,或许也是它自身的一个新起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