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老战士重新站了起来,科技创新还能带来多少可能性?
日前,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的一名老战士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时隔40多年后成功地进行了独立行走。这是高科技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又一例证。科学的发展从未止步,而科技进步正在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福利”。
根据近日多家媒体的介绍,这位老战士名叫钟兴明,今年66岁,40多年前,他在一次战斗中执行任务时造成一级伤残,高位截瘫,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几个月前,他开始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使用外骨骼机器人作为康复辅助器具。
康复训练开始,工作人员为钟兴明“穿上”外骨骼机器人,在他的胸部、腹部和腿部系上绑带。随后,钟兴明按下按钮启动设备,机器人慢慢推动他从轮椅上站了起来;他又按下行走按钮,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迈出了左腿,一步一步缓缓向前移动。
第一次站起来时,钟兴明的身体还不太适应,但他十分激动,表示“坐着看这个世界几十年,现在站起来了,这个感觉真好!”经过几个月的训练,现在他已经可以独立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站立和行走。
据了解,这款外骨骼机器人是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发的,具有起立、坐下、上下楼梯、上下坡等功能,分为安全支架版、拐杖版两个版本。10月22日,在陕西西安举行的2021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开幕式上,也有截瘫运动员穿戴着这款外骨骼机器人进行了站立行走。
这款外骨骼机器人的推广应用被网友赞为“科技以人为本”。有消息显示,已经有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加速这一领域的布局,产品有望实现大规模落地,进入寻常百姓家。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究竟在哪些方面受到科技进步的哪些影响,这几乎已经无法统计。11月20日,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中盘点了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包括伊萨克·牛顿、罗萨琳德·富兰克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尼古拉·特斯拉、玛丽·居里等10人,并以此告诉人们,科技进步的力量有多伟大。
文章指出,从我们每天早晨醒来的那一刻起,就受益于科技进步的成果。我们使用的闹钟、收看的天气预报、乘坐的交通工具、品尝的食物,以及工作或交流的设备、治疗疾病的抗生素、来自管道的自来水、照亮夜晚的灯光……所有这些发明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
文章表示,现在,科学涵盖了能源、国防、经济、农业、交通、健康、通讯、休闲等各个方面,得益于科学家的知识和研发成果,我们才能过上今天的生活,世界才得以现代化。
文章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说:“科学是最伟大的集体努力。它滋养了我们的精神,为日常生活提供解决方案,帮助我们解开宇宙的奥秘。科学具有特殊的作用,并为我们的社会造福。”
现在,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各国也都十分重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科技部日前发布了2020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科普方面的投入、力度、范围都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视对科学人才的培养。
数据显示,2020年度,我国共有27.36亿人次参与全国线下与线上各类科普活动,比2019年增长138.21%。其中,组织科普(技)讲座84.66万次,吸引了16.23亿人次参与,比2019年增长484.68%;举办科普(技)专题展览11.01万次,共有3.20亿人次参观;举办科普(技)竞赛2.82万次,参加的人数为1.84亿人次。
另外,2020年,全国共发行科技类报纸1.58亿份,出版科普图书9853.60万册,发行科普期刊1.31亿份,广播电台播出科普(技)节目12.83万小时,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16.46万小时,共建设科普网站2732个、科普类微博3282个、科普类微信公众号8632个。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普活动形成了线下与线上紧密结合的趋势,传统传媒渠道与新媒体平台也形成了立体化科普传媒矩阵。中国的科普氛围正在形成蒸蒸日上之势。
除了国家层面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之外,中国的企业也早已加入全民科普行列。早在2010年,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就发布了我国首个企业科普典型案例集《全民科学素质与企业社会责任典型案例集》。时任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表示:“当今中国的科普事业,已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和科学界的义务,企业、社会团体等方方面面,包括公众都有义务推动这种公益性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不少企业都通过农村科普、青少年科普、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参与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之中,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作出了表率和积极的贡献。11月6日,腾讯公司举办了2021腾讯科学WE大会,今年已是腾讯举办该大会的第九年。与往届大会一样,今年的大会同样邀请到多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分享前沿技术。
大会嘉宾、斯坦福大学教授克里希纳·谢诺伊介绍了“脑机接口”技术,他带领的团队首次破译了与手写笔记有关的大脑信号,将人脑中的写字意念转为屏幕中的一行行字句,准确率超过99%。这项技术最直接的受益者将会是残障人士,他们将拥有和健全人一样生活的权利。
柔性电子材料专家约翰·罗杰斯则分享了“电子皮肤”的最新成果,他研发的用于监测早产婴儿生命体征的电子皮肤,目前已经在全球五大洲的23个国家进行临床应用。罗杰斯介绍,这种柔性电子技术目前还是更多地应用在健康领域,用于监测人体生理状况,包括手、胳膊和腿的大幅度弯曲移动以及呼吸、吞咽、发声时的肌肉振动等。
业界人士认为,腾讯科学WE大会是企业做科普的典型事例之一,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参与科普事业将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共识。
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显然已毋庸置疑,那么,当下科技前沿方向在何处,人们需要关注哪些方面?全球最大的专业技术组织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近日发布了一份调研报告,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云计算及5G技术将成为影响2022年最重要的技术。
这份名为《THE IMPACT OF TECH IN 2022 AND BEYOND(科技在2022年及未来的影响)》的报告显示,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数智化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本次全球调研结果显示,在2021年得以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云计算和5G三项技术,也将在2022年持续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发挥重要影响。
95%的全球受访者认为,在未来的5年内,人工智能技术将被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进步;还有逾八成受访者认为,未来5年内,有四分之一的工作将能由机器人替代完成。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一再证明了科技创新的关键性、基础性价值。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技创新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全社会应继续重视科学发展,共同应对挑战,推动科技创新,让科技更好造福国民、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