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鸣单车每辆12元?共享单车应如何“续命”?
2016年9月,小鸣单车获得数千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领投方为联创永宣的冯涛,多位上市公司背景股东跟投;
2018年7月,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每辆车12元(扣除回收、运输及电子垃圾处理等费用后的净价)的价格,回收小鸣单车;
小鸣单车从巅峰跌落谷底,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还顺便达成成就——“全国首例共享单车破产案”。
小鸣单车上线一年便完成两轮融资,注册用户高达400万人次,不能说小鸣单车集所有荣耀于一身,但也足以证明其辉煌不凡。然而,辉煌也只是一时的,甚至都没能超过两年。
据悉,现在小鸣单车主营方悦骑公司的办公室已经人去楼空,一片苍凉,办公室甚至已经被上锁。目前只剩下账面35万的资金,以及遍布街头不知是好是坏的共享单车,此外,还有5000多万元的负债。
虽说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扣除回收、运输及电子垃圾处理等费用后,同意按每辆12元的价格进行回收,但是真正可回收的车辆数还有待调查。
同样,小鸣单车的用户也是有苦难言。自今年3月开始,广州悦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并启动债权申报,截止到6月27日债权申报期满,用户有效申报的债权超过11万笔,约2000万元。
虽然有人提前申请退押金,但也没能逃脱噩运,突然就发现自己的押金归回之日已是遥遥无期……
可以说2017年是共享单车行业的洗牌期,这一阶段有人欢喜有人忧。共享单车市场形成了以摩拜、OFO、哈罗单车三足鼎立的格局。与此同时,悟空单车、小蓝单车、酷骑单车等都已逐渐退场,虽说小鸣单车迎来了2018年的春天,却也熬不到2018年冬天。
众多共享单车退出市场,难道是因为共享单车只不过是借着“共享经济”浪潮玩了一把昙花一现的游戏?或者说共享经济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又或者说共享单车在资本浪潮过了以后就难以立足市场,无钱可烧?
众所周知,共享经济在中国简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毕竟国内人口众多,动辄就是上亿的市场规模。利益是最会诱惑人并扰乱其心智的,于是众多企业开始在规模上互相角逐,然而致命的是,企业们仅是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大,而共享单车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前期烧钱的“游戏”,很容易就造成资金链断裂。
对于用户押金所形成的资金池,始终没有有效的监管举措,悦骑公司收取的用户押金没有实施银行托管,这样一来,与让担任会计一职的人兼出纳有何区别?简直就是“逼人”挪用资金,不“犯罪”都感觉对不住自己的权利。
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管理没能适时地跟上脚步。现在城市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赶不上共享单车的发展速度,使得很多单车没有专门的停靠区域,一不小心就占领其它车道,经受风吹雨打的单车也需要及时维护,人为原因导致的单车失踪等等问题,都是需要管理人员及时解决的,然而在盲目扩张市场规模时,管理却远远被甩在后边。
共享单车行业还在发展,但是一座座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坟场”告诉我们,共享便利真的快变成“共享垃圾”了。
不管怎么玩,都别把用户当傻子玩,也别想方设法让消费者为不负责的行为买单。
不管是企业还是行业想要健康发展,一定要做到环环相扣不脱节,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务必要将管理做到位。过度投放单车,不加强管理,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上一秒投放的单车,下一秒就报废,这样扩大规模的方式,“共享垃圾”、“共享坟山”了解一下?因此企业在追求商业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责任,不能因为自身的发展而影响社会环境,再者说,加强管理也是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小鸣单车事件敲响了警钟,那就是押金使用的监管,虽说企业自身需要做到专款专用,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企业擅自利用押金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017年8月,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区分企业自有资金和用户押金预付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国家的出面调控,除了监督企业、规范行业,还能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据悉,摩拜、OFO等已经开始在国内的部分城市开启了信用免押金模式,这样可以减少用户的担忧,但是不知道会不会加大企业的风险,毕竟其对信用积分的要求几乎是零门槛。
不得不说的一点还是用户层面,虽说用户体验是需要的,但是“人性恶”和“人性懒”还是存在的,在街头很多单车都是尸首分离,这是多大的“自然灾害”才能达到的效果啊?用户也要提高自身素质,国家也需要把控这些现象,通过立法等行为来规范用户行为,毕竟试错成本、犯罪成本过低是很难改变这种现象的。
共享单车在经历过大浪淘沙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众多倒下的平台也给行业敲响了警钟,社会各界的监督也逐渐到位,虽说部分城市开始限制共享单车的投放数量,但是总体而言,行业发展是越来越规范化了。此外,消费者对共享经济的方式也日益接受,因此共享单车行业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