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设备成“兵家必争之地” 华为如何用7年时间改写行业竞争格局
用7年时间,华为在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市场份额达到了全球第二,国内第一。
根据CANALYS近期发布的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腕部设备出货量为4170万部,其中,华为市场份额达11%,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二。而在国内市场,华为则以33%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
这种突破是如何实现的?在7月18日至21日举办的WIN-WIN华为创新周活动期间,华为终端BG智能穿戴与运动健康产品线总裁张炜表示,这背后是华为“七年五代”的技术创新,“测得准”已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几年之前大家可能不会想到,一块手表居然能够测量佩戴者的血压和心电图,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助手”。
但到了今天,这种可实现运动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已成为头部科技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国外厂商如苹果、三星,国内厂商如华为等纷纷加码这条赛道。
张炜表示:“无论是互联网厂家还是传统的电子消费品和科技厂家都在进入可穿戴领域,大家确实很看好它,腕部是非常好的用户交互入口,因为它有很强的便携性。”
为什么智能可穿戴设备受到上述科技公司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是作为主战场的手机赛道“天花板”日益凸显;二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对应着广阔的市场空间。IDC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5.34亿台,同比增长19.9%,预计2020-2025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从4.5亿台增长至8亿台,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
除此之外,人类社会有佩戴腕部饰品的传统,手镯的发展史已经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意味着,人们对腕部饰品的接受程度会比较强。
“在腕部这样比较好的位置,有一个用户交互的入口,无论是作为生活的辅助还是匹配运动健康的一些场景,甚至用于未来对人类的慢病管理这种长周期监测,智能可穿戴设备都是大家非常看好的一种产品形态。”张炜说。
那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上脱颖而出?华为的选择是以技术破局。
和传统手表除美观和装饰外仅能实现看时间功能不同,智能可穿戴设备往往可以实现测量心跳、监测卡路里等功能,在运动健康领域构建出了一条科技“护城河”。
换言之,当前头部消费电子厂商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之争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科技之争。在这种背景下,向来以科技研发实力著称的华为也投入到了底层技术的攻关之中。
据了解,在运动健康领域。HUAWEI TRUSEEN自研生命体征监测技术,7年间实现了5次技术迭代,目前已具备医疗级的血压监测能力和医疗级的心电图检测能力。也就是说,目前已经可以在一块智能手表上实现简单的测血压和测心电图功能。
尽管准确度和专业医疗设备相比仍有差距,但把这些功能集合在小小的一块腕表上,实际上有着更大的技术挑战。
张炜举例称,“比如血压监测,此前大家在家中广泛应用的是袖带式监测设备,但出门在外不方便携带。想把它做小,就需要把气囊做得足够小,把腕带做得足够窄,普通的袖带大概宽150MM,不可能戴到腕上。气囊小的话,受力面积也很小,这种情况下怎么让压力传递和血压监测的精准度达到要求?这些技术攻关花了很长时间。”
为了将传统的示波法血压测量技术小型化至电子消费品,华为研发团队在7年时间的技术积淀之下,获得了80多项相关专利,最终以超过40万条的血压数据攻克了窄气囊示波法血压测量这一行业性工程难题。
那么,作为智能可穿戴领域的主要玩家之一,华为将如何进一步助推该产品在全球提升渗透率呢?
张炜认为,产品的竞争力很关键,要加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核心能力。首先是舒适美观,这方面其实是有科技含量的,因为要在满足很多功能的前提下做到美观、舒适和长时间佩戴,这方面有着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是智慧化的交互能力和分布式能力。张炜表示,大家不会只用一个电子设备,会使用手机,也会使用可穿戴设备、智慧屏和平板等。在每个入口都有可能成为超级终端的情况下,设备之间的协同和分布式交互能力十分重要,这也让“智慧化”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未来各个设备之间的协同,或许会让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日常生活管理的“小助手”。张炜举例称,比如出门运动不方便携带车钥匙等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就可以完成开车门的工作。
同时,测得准也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主要竞争力,这背后需要软硬件层面的创新突破。比如为了实现精准的心率测量,HUAWEI TRUSEEN在心率模组上,实现了从4通道升级到8通道的环形光路设计,内置传感器设计由分散到内聚,使得测量设备的工艺品质、抗干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今年以来,整个行业受到了疫情等因素影响,出货量微跌。据CANALYS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出货量下降4%,跌至4170万部。
但华为由于海外市场的加速发展,整体出货量保持稳定,全球排名不退反进,提升到第二。今年一季度,在中东欧市场,华为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份额达9%,同比提升104%;在拉丁美洲,华为市场份额提升至9%,同比增长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