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产业暗涌,摆脱医疗非议
导语:“大健康”是中国独创的一个概念。医疗不断外延,细分行业相互勾连,资本的精细计算,让中国的泛医疗产业难以用“医疗”二字笼统定义。然而,“大健康”这种全局性的概括背后,反应的也是整个产业的边界,而边界就是市场蛋糕,或者说是创新沃土。
大健康的产业覆盖基数,决定了大量的组成因素间有新的相互发酵的可能。人工智能、新零售浪潮,甚至更早的互联网模式创新,都在大健康的边缘或咽喉要道上开疆辟土。
尽管“创新”有时候被我们刻板印象地认为是一种空中楼阁,但在鸡汤布道和利益谎言之外,“创新”确凿无疑在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不论是《我不是药神》,还是“疫苗”事件,都是我们对创新茫然的响亮耳光。
创新的缺席,让中国断送新型药的话语权,促使几万元的格列宁在中国销售,造成拯救一部分人的同时,也在让另一部分绝望,这并不一定是利益趋势下的善恶问题,而是社会如何支付创新成果的困惑;缺失了创新的敦促,国有生物制剂市场变成了利润怂恿下的冷酷货币游戏。当市场封堵了创新的上升路径,投机倒把和道德沦丧就有了繁殖的温床。
如何支付创新的成果?在产业链条上,医疗就是很费钱,不但费钱,而且周期极长。重金投入可能八年都听不到声响,一般的投资人是接受不了的。通常情况下,中国的PE最多投入7年,但现实是,这个7年在医药行业连临床实验都做不完。
美国的PE很多都是将近12年,所以它可以覆盖完整的医药周期,专业的医药投资人可以允许15年再退出,只要这款药上市就行。然而,好在中国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长期基金。
IBM沃森之所以用了漫长的时间才推向市场,主要是因为它在美国两个最早的癌症中心做了大量落地工作,从受人嗤之以鼻——完全不信任——将信将疑——成为好朋友,最后到现在几乎受到完全的依赖,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对中国来说其实更艰难。美国的医疗数据是高度集成化、结构化的数据,医生写的东西都差不多,中国每个医院写的东西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IBM也专门找了国内企业做本土化的事。据了解,IBM在中国的阻碍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中国的医院难进;第二是进了医院没有办法统一标准,同一个患者,在不同的医院诊断出的病例有的可能寥寥几十字,有的可能是上千字。
AI技术在未来5年在这方面可以起到颠覆作用。其中有三个方面,上面提到的是第一个方面——技术的革新。
第二方面:2017年最惊人的技术是免疫治疗,就是CAR-T技术的推出,也叫嵌合抗原受体T。前段时间美国批了两款药:凯特和诺华,这也是癌症化疗上仅有的两个里程碑。
第三方面:靶向药,这是30~40年前就有的,很多人认为免疫治疗开启了癌症的第三个纪元。免疫治疗跟以往所有其它治疗的不同点就是,免疫治疗是用自身的抗体来治愈自身疾病,很多医生都认为癌症是不能被药物治愈的,药物只能去抑制它、控制它,因为所有的药都有耐药性,肿瘤细胞很聪明。但是用自己的抗体来杀死癌症细胞,就为这个治疗提供了可能。
据了解,目前CAR-T这两款药做的B细胞急性淋巴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癌,临床患者用下来基本不存在耐药性。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的抗体拿出来,进行基因编辑之后,再输送回去,用一个被编辑之后的“导弹”,定向杀伤体内的肿瘤细胞。有产业人士认为,这是改革人类进程的一个技术,它拉动了整个生物制药和制药产业的一个飞跃。过去一年是一个技术元年,同时也是免疫治疗的元年。
之前国内对这方面都有疑问,但现在美国两款药物的上市,让中国的几家做CAR-T最好的公司都开始大举进入。在这种环境的促使下,会看到现在恒瑞这样的国产生物药企业,市值也已经突破了2000亿人民币。
当下环境,医疗既符合消费升级的属性,又是社会刚需,同时也是一个融合了先进制造、高新技术创新的行业。从中我们也看到,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渗透到医疗,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7年,种种迹象都在验证,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医疗技术的元年,也是一个创新的元年。
为此,由品途集团主办的2018 NBI
夏季创新峰会将于北京四季酒店举行。峰会持续关注大健康、科技前沿、零售消费、泛文娱、教育、旅游等10大领域,并设有7大主题分会场;覆盖初创企业100+,投资机构100+,媒体100家,社群覆盖1500+,参会人次5,000+,触达人群700万+,累计曝光量千万级以上——力求打造具有超级影响力的创新盛典。
消费升级的环境、最高层的政策、监管体系的变化、中国的医疗医改,一系列变化,终于改到了核心。所以每一个部分都在创新,才能让我们迎接到这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环节单独去做,甚至一两个环节去做,可能都不会促成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在医疗创新专场,我们将会尝试解构这个时代的医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