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分类实践(下)
全文字数:1158
阅读时长:3min
上一期研子同大家分享了卡片分类实操准备环节需要做的准备,本期关注卡片分类现场具体实施的问题。
先明确下咱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卡片分类要怎么做、收集到的结果要怎么分析。
根据一般的流程,研子将分3个环节来介绍:
1.用户(卡片)分类前——活动介绍、分发卡片
2.用户(卡片)分类中——观察、记录、给解释、不引导
3.用户(卡片)分类后——整理卡片标签、访谈、结果分析
1
用户(卡片)分类前
(1)活动介绍:
主持人清晰地介绍本次卡片分类的目的和内容,给用户足够多的背景信息,让其明白卡片是关于什么的。
(2)分发卡片:
尽量将卡片分散放在桌子上,鼓励用户将卡片完全看过后再分类,而不是上来就划分(因为大多数人可能不会根据后面看到的卡片来回头重新组织内容);
针对不同类别的分类方法:
开放式分类时,先不要告诉用户需要进行标签命名,等到分类结束后再告知,否则用户一开始就会琢磨标签命名,而不是考虑如何分组;闭合式分类可以将标签摆在桌面上。
2
用户(卡片)分类中
关注用户分类过程,仔细聆听用户的发声思维并记录,保持中立态度;
尽量让用户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任务;
如果用户对卡片内容不理解,应给予解释,但不可以引导用户分类;
当看到用户对某个卡片犹豫不决时,要立刻询问原因并记录下来。
3
用户(卡片)分类后
(1)整理记录
每次分类执行完,拍照记录结果,然后将卡片背面的数字记录在对应的标签上,将所有的标签用别针别起来,即完成一个用户的数据搜集。
(2)访谈
在整理记录之外,分类完成后,还可以进一步对用户询问问题:
为什么如此命名?
为什么会这么分类,根据什么来分类?
类别中哪些卡片是最有代表性的?
哪些分类困难?为什么?哪些分类容易?为什么?
对整体分类的结果是否满意?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具体了解用户分类背后的想法。
(3)结果分析(定量)
除了直接向用户本人询问分类的想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记录进行简单的分类或者量化计算,同样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当分析少量的卡片数据时,你只需要将卡片平铺成组后,放在桌子上或者将他们记录在白板上,就能看到相同的数据了。你将能够通过类似的分组和标记,来得到一个总的群组。
当分析数据量较大的数据时,建议使用Excel等电子表格。
将之前搜集的数据,制作成两张表格:分类结果表和类别概率表。
分类结果表:每一行是一张卡片,每一列是一位用户,单元格是类别命名。针对开放式分类,有些类别命名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参与者使用了不同的措辞,要统一起来。
类别概率表:每一行是一张卡片,每一列是一个类别,单元格是这张卡片分到这个类别的概率。
到此,就卡片分类,研子已经同大家聊了3期。是否给你带来些许收获?欢迎留言。
参考资料:简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uxren-微信公众号